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

輔助記憶體

隨身碟(又稱優盤、U盤、電子盤、閃存盤、記憶棒、手指),是一種用快閃記憶體來進行資料儲存的介質,通常使用USB插頭。通常隨身碟體積極小、重量輕、可熱插拔也可以重複寫入。面世後迅速普及並取代傳統的軟盤及軟盤驅動器。在2006年11月時,市面上販售的隨身碟的儲存容量介於32MB到64GB之間[1]。容量大小因為快閃記憶體目前的密度而被限制,容量越大,則每MB的成本可能因為較貴的的組件而提高。有時讀卡器也會被歸類為隨身碟。這類設備的記憶晶片並不是內建的,而是可以抽換的記憶卡。
相較於其他可攜式儲存裝置(尤其是軟碟片),隨身碟有許多優點:較不佔空間,通常操作速度較快(USB1.1標準),能儲存較多資料,並且可能較可靠(由於沒有機械裝置),在讀寫時斷開而不會損壞硬體(軟盤在讀寫時斷開馬上損壞),衹會丟失數據。這類的磁碟使用USB大量儲存裝置標準,在近代的作業系統如Linux、Mac OS X、Unix與Windows中皆有內建支援。
隨身碟通常使用塑膠或金屬外殼,內部含有一張小的印刷電路板,讓隨身碟尺寸小到像鑰匙圈飾物一樣能夠放到口袋中,或是串在頸繩上。只有USB連接頭突出於保護殼外,且通常被一個小蓋子蓋住。大多數的隨身碟使用標準的Type-A USB接頭,這使得它們可以直接插入個人電腦上的USB埠中。
要存取隨身碟的資料,就必須把隨身碟連接到電腦;無論是直接連接到電腦內建的USB控制器或是一個USB集線器都可以。只有當被插入USB埠時,隨身碟才會啟動,而所需的電力也由USB連線供給。然而,有些隨身碟(尤其是使用USB 2.0標準的高速隨身碟)可能需要比較多的電源,因此若接在像是內建在鍵盤或螢幕的USB集線器,這些隨身碟將無法工作,除非將它們直接插到控制器(也就是電腦本身提供的USB埠)或是一個外接電源的USB集線器上。
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6/67/USB_flash_drive.jpg/180px-USB_flash_drive.jpg




記憶卡(memory card),或稱快閃記憶卡(flash memory card)、儲存卡是一種固態電子快閃記憶體資料儲存裝置,多為卡片或者方塊狀。它一般是使用Flash(快閃記憶體)晶片作為儲存介質。主要用於數位相機、PDA和筆記型電腦、音樂播放器、掌上遊戲機和其他電子裝置。它能提供可重複讀寫,無需外部電源的儲存形式。也有非固態的記憶卡。
快閃記憶卡曾被視為軟碟的替代品,但是這一角色被隨身碟所取代。閃存盤可以透過USB口與任一電腦相連。
記憶卡的格式有很多種,通常在數位相機、掌上遊戲機、行動電話,和其他裝置上都有。PC卡(PCMCIA)在1990年代就成為了首批投入商業生產的記憶卡格式,但是目前它主要用於工業裝置或承擔輸入輸出功能,作為裝置的連線標準。同樣在1990年代,其它的一些較小型的卡格式出現了,包括CF卡、SM卡和Mini卡。在行動電話、掌上遊戲機等裝置開始使用一些獨有的微型內嵌記憶卡(SID),而PDA、數位音樂播放器等傾向於使用移動記憶卡。
從19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,一些新的格式出現了,例如SD/MMC、記憶棒、xD圖像卡和其他一些衍生格式,由於行動電話、PDA、數位相機等產品的尺寸不斷縮小,它們對於更小的記憶卡的需求變得更強烈,這也使得原先的「小型」卡顯得很大。數位相機上SM卡和CF卡曾經非常成功。2001年,單SM卡就佔有50%的市場佔有率,CF在專業數位相機領域也所向披靡。但是到了2005年,SD/MMC卡已經取代了SM卡的位置,它的對手也已經不是CD卡,而是XD卡、記憶棒等格式。在工業領域,前任的王者PC卡還能維持生計;在行動電話和PDA方面,記憶卡市場已經是群雄紛爭了。
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3/3b/Compactflash.jpg/300px-Compactflash.jpg







MO 磁光碟機
工業標準 5.25吋,高容量,可達至 9.1GB,磁光碟壽命特長,可達50年之久。普遍用於製作影像及備份,是專業 / 行業市場製作如醫學圖像及電訊業製作備份的主要裝置,可靠性極高,因在儲存及使用過程中,磁光碟與磁光碟機並無接觸 , 同時空氣調節系統更可防止塵埃影響磁光碟與磁光碟機的表現。
http://www.sony.com.tw/DS/UserFiles/product/S_rmo-s561.jp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